手机版手机版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六 8:00-17:00
400-806-8896
可穿戴设备功能同质化 客户忠诚度低 略显鸡肋
2015年09月17日 09:04 仓储货架产业网
  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是可以穿戴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还应该具备数据采集、处理、交互等功能。其产品形态多样,涉及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复杂。进入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场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可穿戴设备功能同质化 客户忠诚度低 略显鸡肋   根据IDC研究机构预测,未来2-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50亿美元增长至300~500亿美元,未来3~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另有机构测算,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笔者认为,虽然可穿戴设备发展预期较好,但与较为成熟的手机、电视等行业相比,可穿戴设备仍处于起步的阶段,从其发展思路和市场规划上来讲,仍未能有明确清晰的路线。   作为近两年新兴的一个行业分支,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以后出现了迅速升温的现象。2012年美国咨询机构BIIntelligence调查显示,仅有不到40%的美国消费者知道或者了解可穿戴设备,剩余的消费者则不了解甚至从未听闻。而到了2013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超过50%的消费者对健康监测和健身追踪类型的可穿戴设备产生浓厚兴趣,40%的消费者对智能医疗设备感兴趣。   2013年以后,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大到一些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三星,小到国内的一些厂商如果壳、智器等都在推出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设备。   2012年谷歌率先推出的Google Glass项目由于价格、功能等原因,并未能获得成功。其后推出的Android Wear穿戴式系统,被许多厂家采用。三星不断通过推陈出新来抢占市场,且产品线也较为丰富。苹果Apple Watch由于其品牌效应以及较好的外观设计,在销量上也相当不错。可穿戴设备除了以上一些科技巨头外,众多小中型初创企业也表现不俗。Jawbone、Fitbit、Misfit等通过融资快速发展,也已经推出了一些销量不错的产品。   从国内的厂商来看,也对可穿戴产品较为重视。华为、小米都紧跟着国外厂商发布了几款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一些国内的小众厂商,如果壳、智器等也有类似产品,但并没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国内国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集中在了运动、提醒和健康监测三个功能上。从这一点来看,产品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各产品间的功能缺乏亮点。因而一些厂商开始着重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   当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尚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以上表格中大部分产品都是腕上设备,缺乏一些其他的创新。与智能手机行业初期各个公司的产品间差异化较大的情况相比,可穿戴设备在产业初期就已经遭遇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AndroidWear的出现,也使得众多采用Android系统开发手表的厂商面临着功能一致性的问题。   除了可穿戴设备市场本身的问题外,贴身携带的特性还使其面临着隐私、用户体验等其他问题。   从隐私方面来说,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与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且使用云计算,将会不可避免地触发隐私问题。这些隐私问题与原来帐号、密码等隐私有较大差别,可穿戴设备传输的将是生命体征、个人生活习惯等与传统隐私不同的信息,现在尚缺乏明确监管该种信息的条例。   从用户体验上来说,现在的用户已经习惯使用大屏幕设备。虽然可穿戴设备屏幕较小情有可原,但仍旧局限着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小屏幕并不能吸引这部分用户。另外,可穿戴设备的体积限制了电池续航时间。与使用电池的传统手表类产品几年的续航时间相比,现在的可穿戴设备由于传感器众多等原因,电池续航往往只有几天。这也限制了用户体验。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现在的可穿戴设备不足之处仍旧较多,市场上面前的产品都集中在智能手表、手环这两类,而这些产品之中,目前仍集中在消息提醒和运动健康上。产品间差异不大,且没有鲜明的特色与独特功能。许多可穿戴设备必须要与手机连接才能使用,而现在许多手机也具有可穿戴设备使用的运动传感器,因此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并没有很高的忠诚度,缺乏粘性。不过,虽然可穿戴设备至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私人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随着产品的更新其市场仍会不断扩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