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手机版
服务热线 周一至周六 8:00-17:00
400-806-8896
文化与物联网喜结连理望能培育新亮
2015年07月06日 08:23 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自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国内物联网开始加速发展,物联网概念也如同两年前的云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物联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那么,物联网能够为文化行业带来怎样的突破?  一、物联网应用广泛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物与物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物联网往往与智能卡、RFID、大数据等技术相联系。智能卡、RFID标签是终端设备,用于存储物品的数字信息,然后借助专用设备提取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的集中存储、分析、处理,进而实现大批量物品的快速管理、控制。参加2015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继创告诉记者。  为充分发掘物联网的潜力,特别是发挥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建设应用试点。现在,物联网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支付应用、图书馆自助还书系统、遍布上百个试点城市的市民一卡通等,都是物联网技术在大显身手。  2014年我国RFID市场达到385.23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三位;而物联网市场规模已达到5679亿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记者在展会上看到,物联网应用涉及停车收费、路桥管理、物流调度监管、食品及药品安全管理与识别防伪等诸多领域。张继创告诉记者:目前,物联网应用基本局限于大批量物品管理,然而随着物联网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物联网将大有可为。  二、物联网与文化产品相连接的可能性  文化产品将具有更加全面的互联性。在物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互联性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纵向互联,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市场应用的横向互联。在纵向互联中,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初始阶段就会被贴上**的电子标签,所有与该件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库存、销售、消费等信息,将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而接连写入电子标签,继而汇聚到物联网数据库中。消费者因此可以轻易查询到该件文化产品的全部信息,不仅强化了产品安全性,并且提高了生产流通的实际效率。  在横向互联中,物联网让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普通文化产品互联互通,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存取和远程共享。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用A地的数码相机,可以把旅游相片自动发到B地的电脑上,而指令则是通过千里之外C地的手机发出的。这正是物联网即将走入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写照。  文化传播将具有更加深入的智能性。物联网系统中的传感器是一种探测、感受、转化外界信号的装置,它能把自然界的模拟信息转化成可由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因此,物联网时代的设备将拥有更为精密的温度、光线、重力、地点等指标的感应能力。科学家们正努力在这些传感设备上实现自我学习、推导的功能。在古文物保护方面,物联网技术方法应可以得到成功运用。  三、物联网在相关文化领域的试水  1、监测藏品环境,远程控制调节  近年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逐渐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魅力。由于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等优势,许多单位将其作为预防性保护贵重藏品、对藏品环境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特别是,由于博物馆藏品较为珍贵,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物联网技术在文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2010年,国家文物局在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了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如敦煌莫高窟,已在60多个洞窟安装了200多个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二氧化碳监测设备,崖体内部温湿度、崖体裂隙、壁画病害等传感器。山顶和窟区布置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窟区安装空气监测站等。在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专用的数据库,并将分析结果实时传给洞窟开放管理系统和莫高窟监测中心,一旦数值超过承载限度,系统将发出预警,并通过短信平台传给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目前,类似的监控系统在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正在推广应用,现已起到示范性效果。据国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杨晓飞介绍,目前国内有4000多家博物馆,运用物联网进行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的不足100家,多为经费较为充足的***、省级博物馆和重点遗址博物馆。而在美术馆等机构,由于保存藏品环境较为简单,因此几乎没有涉及预防性保护。物联网技术应用是一项系统性投入,需要经费、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支持。他告诉记者。  2、控制藏品流向,便于批量管理  除环境监测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藏品、藏书管理系统内大展身手。只需贴上小小的RFID标签,藏品、藏书的登记、管理立刻便捷起来。  长期致力于物联网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的上海中卡智能卡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薇告诉记者:传统档案管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许多档案入馆后被长期堆放,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由于人工归档存放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错误,档案存放次序一旦被打乱,将来查找便非常困难;档案资料都封装在档案盒内,因此盘点时一般只清点档案盒数量,不能准确反映档案存储信息。将RFID应用于档案管理,情况可大为不同。  蔡薇介绍,当管理员用手推车推着一批贴有RFID标签的档案,进出装有电子标签阅读器的库房门时,阅读器会自动将这批档案的案卷号输入计算机,在档案目录数据库中对相关条目打上进出库房的标记。虽然用条形码也能实现,但条形码只能逐卷扫描录入,RFID则可实现大量、瞬间录入。此外,该技术可以助力于迅速找到放错位置的档案,管理员只需手持移动阅读器在库房巡视,发现需要寻找的档案时,阅读器会自动提醒。蔡薇如是说。  此外,物联网技术已经用于书画、酒类防伪,随着技术不断成熟,物联网在其他类别的珍贵艺术品、文物等防伪、防盗领域都有可拓展的应用空间。  四、结语  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构建智能文化传播体系、让传统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已成为可能。我国作为文化大国,而且在物联网研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应积极、充分利用物联网这一高新技术,将物联网建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查看更多